受割礼是什么意思| gn是什么颜色| 桐五行属什么| 肉丝炒什么菜好吃| 硫酸羟氯喹片是治什么病| 臭男人是什么意思| 梦见坟墓是什么预兆| 应收账款在贷方表示什么| 卵巢早衰吃什么药调理最好| 尿毒症是什么引起的| 再三的意思是什么| 直视是什么意思| 感恩节什么时候| 献血有什么坏处| 哀伤是什么意思| 铅是什么东西| 能量守恒是什么意思| 死库水是什么| 舌尖发麻是什么病的前兆| 视频脑电图能检查出什么| 为什么眼睛会有红血丝| 一个既一个旦念什么| 什么面朝天| 近视散光是什么意思| 副主任医师是什么级别| 吐纳是什么意思| 阴茎出血是什么原因| 眉毛长痘是什么原因| 吃番茄有什么好处| 老心慌是什么原因| sob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偏财| 没脑子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一月九号是什么星座| 什么叫保守治疗| 戴菊是什么| 来姨妈吃什么好| 低血糖要吃什么| 妇科炎症用什么药| 湿疹用什么药最有效| 属羊是什么命| 五音是什么| sku图是什么意思| 鼻涕倒流吃什么药效果好| 吃什么排黑色素最强| 抽搐是什么意思| 蛇蝎美人是什么意思| 指甲凹凸不平是什么原因| 太虚是什么意思| 维生素b是补什么的| 匈奴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男性阴囊瘙痒用什么药膏| 饭票是什么意思| tfboys什么意思| 乡镇党委书记是什么级别| 住院门槛费是什么意思| 看输卵管是否堵塞做什么检查| 六小龄童的真名叫什么| 东吴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声带小结是什么意思| 垂爱是什么意思| 胆囊炎可以吃什么| 阿尔茨海默症是什么症状| 伶人是什么意思| 6月24是什么日子| 食管裂孔疝什么意思| 直肠脱垂有什么症状| 一月10号是什么星座| 肝病有什么反应| 妇科病吃什么药| 甲申日五行属什么| 痣是什么| 出水芙蓉是什么意思| 花嫁是什么意思| 涤棉是什么材质| 什么牌子洗发水好| 什么的莲蓬| 肺纤维化是什么意思| 红色的对比色是什么颜色| 中标是什么意思| 性功能下降吃什么药|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 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病| 猫怕什么动物| 什么是湿热| May什么意思| 排湿气最快的方法吃什么| mbc是什么意思| 马赛克什么意思| 巨蟹座的幸运色是什么颜色| 总钙是什么意思| 载脂蛋白a1偏高是什么原因| 甲醇和乙醇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叫老鸨| 多出汗有什么好处| 慰安妇什么意思| 蓝色药片是什么药| 数典忘祖指什么动物| 想起我叫什么了吗| 什么水果补钾| 晚上睡觉阴部外面为什么会痒| 舌头发白吃什么药好| 电焊打眼睛用什么眼药水| 左边脖子疼是什么原因| 驴板肠是什么部位| 乳腺小叶增生是什么意思| 死了妻子的男人叫什么| mtt什么意思| 梦见自己拉屎是什么意思| 指甲变厚是什么原因| 七月份能种什么菜| 夏天吃什么汤| gh发什么音| 神灵是什么意思| 女人吃藕有什么好处| .什么意思| 乳腺病人吃什么好| 多吃海带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意思| 财源广进是什么生肖| 金针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女性为什么会感染巨细胞病毒|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药| 形同陌路是什么意思| 87年的兔是什么命| 恪尽职守是什么意思| 五月二十六是什么星座| 甘心的近义词是什么| 睡觉流口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神机妙算是什么生肖| 肝病看什么科室| 三查八对的内容是什么| 酒蒙子什么意思| 白细胞高吃什么降得快| 疱疹有什么症状表现| ufc是什么意思| 中暑吃什么水果| 成吉思汗叫什么名字| 冬瓜与什么食物相克| 汗疱疹用什么药| 龙生九子下一句是什么| 吃饭不规律会导致什么问题| 香港什么时候回归| 外公是什么关系| 偏头痛看什么科| 胸围98是什么罩杯| 什么时间入伏| 尿酸高的人吃什么食物好| 国医堂是什么意思| 什么药可以止血| 肾虚挂什么科| rolls是什么意思| cll是什么意思| 过奖了是什么意思| 缺德是什么意思| 喝茶为什么睡不着觉| 婴儿拉肚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塑料袋属于什么垃圾| 女方起诉离婚需要什么证件| 血管炎吃什么药| 一蹴而就什么意思| 清炖排骨放什么调料| 多子多福是什么意思| 头皮屑多的原因是什么| 区间放量是什么意思| 常字五行属什么| 11月29日什么星座| 苔菜是什么菜| guava是什么水果| 5月12是什么星座| 肋骨骨折什么症状| 情商是什么意思| 尿道口红肿用什么药| 荸荠读音是什么| 卵巢囊性暗区是什么意思| lyocell是什么面料|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什么意思| 手脚心出汗是什么原因| 痈是什么| 每天放很多屁是什么原因| 地支是什么意思| 情感障碍是什么| 樱花的花语是什么| 初代是什么意思| 前列腺增生吃什么食物好| 去胎毒吃什么最好| 网织红细胞高说明什么| 血脂是什么意思| 一月19日是什么星座| 喝红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姐姐的女儿叫什么称呼| 榴莲为什么会苦| 受持是什么意思| 空腹吃柿子有什么危害| 乳腺炎吃什么消炎药| 朱元璋是什么民族| 腹茧症是什么病| t是什么意思| 心率是什么意思| 腹部胀气是什么原因| tin是什么| pi是什么意思| 膀胱炎吃什么药最见效| 阴道真菌感染用什么药| 送医生什么礼物好| 眷属是什么意思| 大土土什么字| 大型血小板比率偏低是什么意思| 斑秃吃什么药效果好| metoo是什么意思| 绿壳鸡蛋是什么鸡生的| 梦见大蜈蚣是什么预兆| 严重失眠吃什么中成药| 眼睛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何去何从什么意思| 接触是什么意思| 低血糖中医叫什么病| 第六感是什么意思| 极有家是什么意思| 弯弯是什么意思| 油麦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高粱是什么粮食| 10月13号是什么星座| 水瓶座什么象| 秦朝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老枞水仙属于什么茶| 软肋什么意思| 喝什么酒对身体好| 肾结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众望所归是什么意思| 予五行属什么| 小壁虎吃什么| 血压压差小是什么原因| 待定是什么意思| 央企和国企有什么区别| 127是什么意思| 子宫内膜异位症吃什么药| 拔牙后吃什么食物最好| 六月六日是什么星座| 四海是什么意思| 女性体毛多是什么原因| 7月13日是什么日子| 什么书比较好| 金水宝胶囊有什么作用| 老人肚子胀是什么原因| 7月1日什么节日| 转氨酶高是什么情况| 红豆和什么搭配最好| 一个火一个华念什么| ph值是什么| 阴阳调和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血糖低是什么原因| 小孩肠胃炎吃什么药| 小赤佬是什么意思| 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得肠梗阻| 枸杞有什么用| 犯法是什么意思| 灰绿色是什么颜色| 鼻炎有什么症状| 什么是妈妈臀| 吃中药不可以吃什么水果| 三周年祭奠有什么讲究| 百度

六盘水史前民宿重现“洞居” 原始魅力吸引游客

——木兰历史形象的形成过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百度 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的故事跨越时空,成为无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素材。然而,这位传奇女性的生活年代却笼罩在迷雾之中,历史上对她的归属有着汉代、南北朝乃至隋唐等不同的推测。尽管在历代亳州旧志中,木兰被尊为乡贤,但由于其事迹的模糊不清,她的影响力并未能与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相提并论。事实上,关于木兰传说的原始文献极为有限,仅北宋时期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木兰诗》为我们提供了四百字的珍贵记载,而后续关于木兰的文献,则大多是后人的文学演绎和艺术加工。为了揭开木兰传说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木兰诗》的传抄历程、创作背景、语言风格和文学象征,这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理解视角。

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

《木兰诗》的文本分析

现存最早收录《木兰诗》的作品为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据郭氏所述,《木兰诗》乃转引自南朝陈释智匠所著的《古今乐录》,然而木兰的身世及原作者均不详。此诗作为一首民歌,被郭茂倩归入《鼓角横吹曲》之中。所谓横吹,郭氏解释为“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即用来在军中奏响、鼓舞士气,适宜马上演奏的歌曲。与《木兰诗》同属此系列者,尚有《琅琊王》《紫骝马》《钜鹿公主》《慕容垂》等三十六曲,它们共同展现了刚健尚武的英雄气概与质朴明朗的遣词风格。自北宋以来,无数文人学者纷纷对《木兰诗》的创作年代展开深入探讨,并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创作。这些努力虽推动了木兰故事的广泛流传,但也使得木兰的形象逐渐变得混乱与模糊。关于其创作年代,现行的汉代说、隋唐说与南北朝说均为古人所提,而南北朝说因种种证据而相对更具说服力。

20世纪80年代,木兰的讨论热度空前,其中许可、赵从仁、唐长孺等学者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有学者提出,木兰诗中未明确记载木兰的姓氏,是因为“木兰”本身即为姓氏,与鲜卑族的“穆兰”姓相通。许可深入剖析了《木兰诗》中的战争场景,指出木兰从“黑山头”至“燕山”抗击胡人的描写,与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背景高度契合。赵从仁则通过对诗中多次出现的“可汗”称谓的考查,提出这一称谓最早明确见于北魏时期的柔然部落。然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柔然之前,鲜卑人便已将首领尊称为可汗。胡三省在注释中明确指出:“可汗,北方之尊称,犹汉时之单于也。”北魏入主中原后,虽在汉地称皇帝,但在鲜卑族内部,可汗的自称依然存在。嘎仙洞发现的拓跋焘祭祖文中,先祖被尊称为“可寒”,即“可汗”的通称。还有一个力证,郭茂倩在诠释“横吹”时,认为“其曲多可汗之辞,皆燕魏之际鲜卑歌,歌辞虏音,不可晓解,盖大角曲也”。作为现存《木兰诗》最早的编者,郭茂倩亦倾向于认为《木兰诗》初创于北魏时期,是一首鲜卑族的民歌。

1986年,唐长孺通过深入剖析文本、结合考古发现以及历史文献,详细论证了《木兰诗》的形成过程,并得出其最终创作年代应为唐代的结论。他的论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昨夜见军帖”中的“军帖”,是北朝至唐代时期常见的文书称谓,尤其用于府兵制下的军令传达。当时军户需世代服兵役,无需交纳赋税,且自备战具。军户采取父死子继的方式继承军职,甚至可指定家族成员替代出征。例如,吐鲁番文书中便出土了众多以“帖”为名的征兵文书。杜甫亦有诗句“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进一步印证了军帖作为征兵文书的普遍性。其次,“大点兵”这一表述在唐代尤为常见。唐代府兵制规定,男子年满十八必须接受“简点入军”的选拔。杜甫诗中“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描绘。再者,“策勋十二转”反映了唐代特有的勋位制度。相较于隋及北周时期仅有十一级的勋位,唐代因对外战争频繁,勋位滥授,故在唐初便制定了十二等的勋位制度。最后,“出门看火伴”亦体现了唐代军制的特色。《新唐书》中记载府兵制时提到:“十人为火,火有长。”火伴作为共同起火造饭的生活组织,其成员间关系紧密,故可称战友为“火伴”。综上所述,尽管上述词语并非唐代独创,但它们却是唐代社会中的普遍用语。

《木兰诗》的原型初创于北魏,经历了唐人的改写与润色,应该是比较可靠的结论。从文本分析上,也能得到印证。在诗篇开头,“爷娘”“阿爷”等称谓的使用,反映了南北朝至唐代对父亲的普遍称呼,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而在篇尾,“贴花黄”这一化妆手法,也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女子常见的装饰方式,女子将额头涂成黄色或以黄色纸花等物粘贴于面部,这是当时的民间风尚。全诗以五言诗为主,语言质朴,直抒胸臆。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句,既展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坚毅决心,又描绘了战争场面的艰苦与残酷。同时,诗中大量运用地理概念,增加了诗歌的雄浑之气,与汉魏诗歌的风格颇为相近。例如,曹操的《蒿里行》中“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以及汉魏时期佚名诗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等句,都展现了类似朴实辽阔的表达方式。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评价《木兰诗》“上逼汉魏”。清代文学家沈德潜也在评价道:“梁时横吹曲,武人之词居多,北音竞奏,钲铙铿锵……《木兰诗》等篇,犹汉魏人遗响也;北齐《勅勒歌》亦复相似。”这种质朴风格的民歌大量出现在北朝时期,多有北方胡化语音。

相较于探究《木兰诗》的传抄年代、创作背景与遣词习惯,从史学角度对其文学意象进行解读,仍有一些深化空间。文学作品并非纯粹想象的产物,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土壤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识。在此,笔者尝试对《木兰诗》的文学意象进行史学解析,以期揭示其深层的历史内涵。诗篇伊始,木兰当户纺织,感伤叹息的画面跃然纸上。这一细节展示了汉化家庭女性的常见生活场景。随后,木兰与父母之间的交流,透露出家中无其他适合出征男丁的无奈,进而引出木兰替父出征的英勇决定。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木兰家庭的主要成员构成,也展现了她的孝顺与勇敢。紧接着,木兰到东西南北四市购买军事装备,这一细节展现了她的独立与盘算。她要为自己准备军事装备,这是府兵制下军户的常见现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暗示了木兰家距离黄河的路程是马行半日的路程,还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强,没有生离死别的意迟迟,而是一往无前的奔赴王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艰苦与残酷,同时也展示了木兰的骁勇善战。她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最终凯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功成名就,辞谢封赏,回归故乡。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木兰的淡泊名利,也体现了她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全诗至此,一个雄浑英武、朴实坚强的木兰形象已经栩栩如生,这最为符合《木兰诗》本为军歌的调性。相比之下,最后一个部分有些奇怪,反倒冲淡了前文的英气逼人。除了爷娘迎接木兰返乡,还出现了“理红妆”的姐姐与杀猪羊的小弟。木兰脱掉战袍,穿上女装,恢复了女儿身。出门之后,伙伴惊慌,惊讶地发现木兰竟是女郎。并以双兔竞走,难辨男女为结尾。这里描写了木兰回归家庭,并强调了女扮男装,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在木兰故事的传播中,女扮男装甚至压倒了替父从军的影响。

掩盖性别、女扮男装这一设定,成了后世文人深究的难题。后人理解不了北朝时期的胡汉文化交融,接受不了北朝男女皆可当兵,更不理解胡人的开放颟顸。然而,在南北朝那个特殊的时代,女性从军从政却是司空见惯。鲜卑等民族残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女性大量参与政治与军事活动。除了频繁掌权的北朝太后与女主,善战的女战士、女将军也屡见不鲜。北魏名将杨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常常与之并驾齐驱,指挥作战,冲锋陷阵,时人称之为“潘将军”。前秦苻登妻毛氏擅长骑射,曾经亲自率领精锐与姚苌作战,“杀伤甚众”。张茂的妻子陆氏,曾经率领部曲为先登作战。荀崧女荀灌在父亲被围困时,曾经率众突围,带领援军援救父亲。广平大族李波妹李氏“左射右射必叠双”,勇武强悍令人侧目。直到隋唐易代之时,女性在军事领域的活跃依然可见。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组建“娘子军”,帮助父兄夺取天下,成为一时佳话。南朝颜之推到了北方后,也认为胡化的北方的风俗迥异汉化的南方,“专以妇人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这主要是因为战乱频繁、人口稀少,为了维持家族的生存,男女都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责任。因此,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在那个时代是极为常见的现象。木兰,这位传说中的女英雄,很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她的经历与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杰出女性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女着男装在南北朝至隋唐蔚然成风。男女服装的界限变得模糊,女子同样可以身着戎装,穿靴戴帽,而男子亦可以尝试女子的服饰。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唐代,太平公主曾以戎装面见唐高宗,而高宗也没有惊讶与责备。在唐代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不施浓妆,穿着男装,趾高气扬地走在队列最前面。时人称之为“妇人为丈夫之象,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木兰诗》中花了大量篇幅写木兰购买装备,却对木兰的变装只字未提,说明木兰在离家之前便已经精通骑射,木兰可能不是女扮男装,只是女扮戎装而已。她无需掩饰自己的女性身份,便能够像其他男性一样参军报国。这也符合朝廷号召百姓为国效力,无论是否有男丁的初衷。然而,这些现象在后世强调男女大防的社会中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后人的不断改写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民国电影《木兰从军》剧照。

孝烈将军的诞生

“孝烈将军”是木兰最为著名的古代称号。然而,关于唐高宗是否真正册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历史上并未留下确凿的记载。实际上,唐宋时期流传的孝烈将军之说,更可能是源自民间的自发尊崇,而非官方的直接封赠。尽管如此,这一尊称在后世逐渐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进而广为流传。在这一时期,木兰的故事也迎来了2.0版本的演绎。故事的主线更加聚焦于木兰的汉化形象,特别是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与儒家伦理中孝道的完美结合。

唐人韦元甫《木兰诗》是木兰形象建构的第二个重要文献。郭茂倩在其《乐府诗集》中收录了此文,作为前作的续篇。虽然两篇诗文的故事梗概大体相同,但在细节描述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显然是有意地对前作进行了修正,以消除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在前作中,木兰的父亲被提及但并未正面描写其老迈之态,仅虚指了木兰没有长兄。然而,在韦氏的笔下,不仅详细描绘了木兰父亲的羸弱之态,更以幼子替代了长兄,使得情节更加贴近现实。“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前作中并未正面描写木兰与父母的告别以及她女扮男装的过程。而韦氏则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描写了一段情意绵绵的告别场景,并提及了木兰女扮男装的细节。“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把木兰出征的战略方向从北朝的北伐,改为唐人熟悉的西域,在青海湖、于阗这些唐军曾经活跃的地点作战。木兰回乡后,“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又描绘了木兰与家人喜极而泣,邻里祝贺的温情场面,还强调了木兰曾经在军中女扮男装。“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在前作中,木兰从军基于对家庭朴素的爱;而在韦氏的笔下,木兰的个人行径被提升到忠孝两全的高度,堪为古今臣子效法的典范。总体而言,韦氏削弱了原作的胡化及朴素的情感,增加了儒家伦理下的忠孝不渝、家庭场景。把个人感情的“孝”与效力君王的“忠”绑定在一起,要求臣民“移孝作忠”,正如时人所说“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女扮男装是唐人对木兰故事的主要关注点。白居易诗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诗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都畅想了木兰身份表达的困惑。

唐宋时期,木兰成为民间崇拜的偶像是不争的事实。宋代不少文学作品中均把木兰与缇萦并列,作为孝女的典型。宋代《孝经》中有《木兰》一篇,《演繁露》则肯定木兰“女子能为许事,其义且武,在缇萦上”。类似的表述还出现在《诗林广记》《古文苑》《后村集》等作品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完县木兰庙。宋人认为完县是木兰从军驻扎的地方,当地木兰庙门额为“孝烈将军”。宋熙宁年间“知军事钱景初题记并所刻古乐府词”。元代文人达世安为完县木兰庙撰写《汉孝烈将军记》,称木兰“魏姓,木兰名,亳人,父名应”,还说木兰的故事发生于汉文帝时,当时单于大举入侵尔尔。虽然达世安声称木兰是汉朝人,但完县在汉代可不是匈奴与汉朝的交界,反倒是北宋时期的宋辽分疆。之前的学者几乎没有考证木兰的姓氏与籍贯,达世安第一个明确指出木兰是亳州人。他的说法应该是沿袭了宋代钱景初的失传碑刻。钱景初认为木兰戍守完县或许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宋神宗前后,有两位权势滔天的女主——曹太后和高太后,她们分别来自河北真定和亳州蒙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木兰认定为亳州人,并在曹太后的家乡附近大张旗鼓地表彰她,或许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此外,将木兰认定为亳州人,也符合《木兰诗》中对于家乡的描述。诗中提到家乡距离黄河骑马半日,而亳州在南北朝时期确实先后隶属北魏、北齐与北周,这与诗中的表达语境相契合。因此,这种说法在后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崇尚节义的烈女

元明清三代无疑是木兰故事创作的巅峰时期。随着杂剧等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木兰的形象也愈发丰富多彩。由于木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官方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文学形象,而是将其当作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对待,并给予明确的记载。民间的木兰创作聚焦于木兰女扮男装,官方叙事则将木兰的形象由贞女提升至烈女。尽管两者侧重点不同,但内在逻辑却是相通的,即通过对《木兰诗》中的身体叙事进行修订,使木兰更符合汉人眼中合格女性的形象。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女子的最终归宿是结婚生子。因此,没有归宿的木兰如何能被视为孝顺呢?

徐渭创作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是木兰故事中第三个重要文献,第一次提出了花木兰的称谓。他安排木兰姓花,父亲名字为花弧,被后世的文学作品广泛继承,成为流传度最高的木兰之名。尽管徐渭并未否认木兰的北魏身份,但他却为这位英勇女子虚构了丰富的家世背景,声称其祖上为西汉的六郡良家子。还为木兰安排了一位敬佩其孝道的未婚夫王生,王生在木兰从军期间,为了等待木兰,守身如玉,让木兰回归家庭后能有世俗眼中的圆满结局。徐渭赋予木兰的父亲千户长的官职,说木兰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木兰到了军中还以“花大爷”的身份指挥作战,得胜还朝。值得一提的是,《雌木兰》还大量描写了木兰转变性别身份的困境与言行。“要演武艺,先要放掉了这双脚”,木兰忍痛拆掉裹脚布,心里满是痛楚,“回来俺还要嫁人,却怎生?这也不愁他,俺家有个漱金莲方子,只用一味硝,煮汤一洗,比偌咱还小些哩。”木兰害怕因放足而嫁不出去,这种矛盾心理贴切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世俗观念。同一幕戏中,木兰出征之前,母亲就担忧木兰失去贞洁,忧虑地说:“千乡万里,同行搭伴,朝餐暮宿,你保得不露出那话儿吗?”戏剧里的木兰已然是娇滴滴女娇娥的形象了。

有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众多的巾帼英雄传说大多发生在宋代,诸如折太君、佘太君、穆桂英、刘金定与梁红玉等名字,都成为流传千古的英勇女性形象。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宋朝本身是一个以文治为主、武功并不突出的朝代,何以会孕育出如此众多的女英雄传说呢?更为显著的是,这些杂剧和话本中,往往充斥着对女性生活的窥视性描写。它们不仅详细描绘了女人生孩子、换衣服的情景,还涉及洗澡、如厕、睡觉等私密细节,在女人的娇羞与性情上着墨颇多。表面上写女人,实际上是用男人的眼光窥伺女人的隐私。究其原因,这些故事主要面向市井大众,为了迎合居家妇女和一般男人的审美趣味,才得以广泛传播。窥私叙事所带来的戏剧性、冲突性和暧昧性,恰好符合当时民间的文化需求,使得这些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深受儒家礼教熏陶的明人和清人,对于离经叛道、反常规的女性形象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他们要么将这些女性形象归之于聊斋中的鬼魅狐狸,要么将其升华为具有男性特质的女英雄。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反映了男性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想象。

徐渭的笔下对木兰尚算仁慈,然而明清时期的官方叙事却为这位英勇的女将军赋予了悲壮的终章——以死全节。在儒家士大夫的眼中,女子本应深居闺阁,与外界的随意交往都是对名教的背离。木兰这般女子,十数载抛头露面,与男儿并肩作战,同吃同住,这在名节上无疑是有所亏欠的。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开篇就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还虚构了木兰辞官还乡后,隋朝天子欲征召她入宫,木兰自觉“臣无媲君礼制”,自杀明志。木兰以死守节的故事被明朝认可,纳入到《大明一统志》中。《一统志》的作者言辞凿凿地称逼婚的可汗即隋恭帝。这种说法因官方的推动被广为传抄,在嘉靖《亳州志》、康熙《商丘县志》、雍正《河南通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光绪《安徽通志》、乾隆三年《亳州志》、道光《亳州志》与光绪《亳州志》等地方志中,木兰常被作为烈女纳入《列女志》。一些民间传说,如《忠孝勇烈奇女传》《隋唐演义》《马上缘》也以木兰自杀为结局。事实上,这种说法最为荒诞不经。

将木兰塑造为自杀全节的烈女形象,在明清时期成了主流舆论的共识。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孝烈将军祠,亳州、完县与虞城等地均可见其踪迹。木兰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社会接受度,似乎只有把木兰写死,木兰才能节操无亏,得享祭祀。乾隆三年《亳州志》载,木兰祠在东关外,当地以四月八日致祭,以此为木兰生辰。至此,原本自由无羁、胡化色彩的木兰被彻底改造为崇尚节义、孝烈感人的汉化烈女。

木兰故事的变化,背后是明清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到了明清时期,列女入传的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倾向于强调“自杀殉夫”“誓死不二嫁”“守节尽孝道”等因素。据史学家董家遵统计,明代官方登记在册的守节人数竟高达27141人,这一数字是先秦到元代守节人数总和的45倍之多。这一惊人的数字,无疑揭示了明代女子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压迫与束缚。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清史稿》所记载的559名列女中,竟有294人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再观亳州本地的光绪《亳州志》,其中的记载更是触目惊心。该志记载了有烈妇329人,系自杀殉夫、守节自杀的已婚女性。有贞女57人,系未婚夫早死、未婚守贞的未婚女性。有烈女52人,系以死守节的未婚女性。有孝妇52人,系孝顺父母、割肉奉亲的已婚女性。有孝妇49人,系抚孤尊老、和睦家庭的已婚女性。总的来说,自杀的亳州女性占到了《列女志》的70%。可以说这几万字的《列女志》,上面有累累白骨、层层血泪。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远非仅仅是那些表面的繁文缛节所能概括的,它更深层次地改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让她们自觉地将贞节视为生命的最高准则。这种自觉,不仅让她们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甚至也影响了她们对待其他女性的态度,一同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妇女节烈的根源,其实是节育。中国古代本来不重贞操观念,宋朝以后,随着人口剧增,土地开发近乎极限,必须控制家庭规模才能保证生存,妇女改嫁会影响到家族财产的分配与传承。为了保证财产传承有序、家族长存,程朱理学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并迅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传说故事,作为民间与官方共同创造的文化舞台,总是深受特定历史环境的熏陶。时代之风稍有转变,传说故事便随之演变。孝烈将军早就成了历史沉浮的活化石,今天的木兰,更被赋予了独立自主新女性的身份,成为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摆脱压抑与束缚的象征。在多元的社会中,木兰的形象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木兰的故事还会继续传唱与演绎,以更加多样的面貌登上舞台。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单位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招蚊子 脾是起什么作用的 amp是什么意思 碧绿的什么
2019年什么生肖 县级市市长什么级别 身上长小肉揪是什么原因 经常扁桃体发炎是什么原因 做梦梦见狗是什么意思
下眼袋浮肿是什么原因 天秤座后面是什么星座 hvp是什么 什么地问 口渴是什么原因
鸭跖草用什么除草剂 脚酸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 女人喝劲酒有什么好处 胎动少是什么原因 男生喜欢女生有什么表现
发热出汗是什么原因hcv8jop2ns2r.cn 蚊虫叮咬红肿用什么药hcv9jop4ns9r.cn 小儿流清鼻涕吃什么药效果好hcv8jop1ns2r.cn 一什么一什么hcv7jop5ns6r.cn 喝茶叶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mmeoe.com
儿童过敏性咳嗽吃什么药hcv9jop4ns5r.cn 梦见石榴是什么意思hcv9jop0ns5r.cn 橙子皮泡水喝有什么好处hcv8jop1ns8r.cn 嘴巴里长泡是什么原因hcv7jop4ns5r.cn 劳动法什么时候实施的hcv9jop5ns4r.cn
天才是指什么生肖zsyouku.com 急得很什么hcv9jop1ns0r.cn 唐僧念的紧箍咒是什么hcv8jop1ns5r.cn 浔是什么意思hcv8jop6ns4r.cn 铁锚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3r.cn
皮鞋配什么裤子好看hcv7jop7ns4r.cn 衣冠禽兽是什么意思hcv7jop9ns2r.cn OB什么意思hcv8jop7ns4r.cn 胃窦糜烂是什么意思1949doufunao.com 醋泡葡萄干有什么功效和作用hcv9jop4ns0r.cn
百度